VISION

你手机里的App是否存在偷听的可能?

进入大数据时代,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,并不是旅游旺季,机票价格却越搜越高;聊天时随口提到某款商品,一转身就在各大平台上看到相关商品的广告推送。

在网络时代,我们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,但自己的信息数据却似乎也更容易被泄露,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商家非法利用。

平台累积大量个人数据

“算”制用户画像

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,能让商家摸清你更爱吃辣还是吃酸,并通过算法把更符合你口味的餐厅排序靠前。用户数据,往往是通过一个个手机App被互联网平台采集的。

在与App打交道的过程中,同样也有令大家担忧的问题不断出现,比如“App偷听”现象,“App偷听”是否存在呢?来看技术专家做的测试。

02:34




App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 何延哲:假如发一个语音,当手松开了以后,这个录音事实上还在继续。



我们还可以把提示去掉,测试的过程是两分钟。



两分钟后,记者看到,在测试程序中生成了一条时长为120秒的语音。技术人员将语音数据导出后,经过核对,证实了当测试程序置于前台运行时,“偷听”是可以实现的。


此外,经过对比实验,技术人员告诉我们,在测试程序退至后台,或者在手机处于锁屏的情况下,录音依然可以持续进行一段时间,但都会自行终止。只是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,锁屏下持续录音的时长略有不同。


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的“偷听”手段,是否在市面上的App中被滥用了呢?


App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 何延哲:目前还没有发现哪款App有把语音信息上传之后的偷听行为。


那么,平台对用户做出的精准个性化推荐又是如何实现的呢?



据专家介绍,主要是通过对我们的购买记录、浏览记录、搜索记录,甚至是下载过的应用程序清单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,最终得以实现。



专家提示,用户可以在手机操作系统的权限设置里,找到麦克风权限,检查目前有哪些App被授权使用麦克风。根据自己的需要,用户是可以随时关闭对App使用麦克风的授权。


部分App隐私政策篇幅长


账户无法注销


App治理工作组的专家们在对市面上的App进行检测时,还发现很多App存在隐私政策篇幅长、用户难以读懂、账户无法注销等诸多问题。


在测试的过程中,专家发现一款壁纸App,隐私政策竟然有一万多字。



专家告诉记者,账号注销难,是目前用户投诉量很大的另一个问题。如今,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个人信息的保护,正处在一个摇摆天平的两端。专家表示,在这个天平的“配平”过程中,需要监管机构、平台和用户三方在互动中来探寻。



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梁正:有一些商业模式的迭代是很快的,这方面不能完全等到法律制定出来。针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应对它,不是没解的。关键是要把规则制定清楚。


工信部多次在官方网站上通报侵害用户权益的App,其中不少App被通报的原因是违规收集个人信息,强制、频繁、过度索取权限。技术是把“双刃剑”,互联网公司既能给用户推荐更适宜的商品和服务,也能利用技术侵犯用户隐私、损害用户利益。


 


沈阳App定制开发,请信赖唯思科技!